五常智慧農業平臺
“五常智慧農業項目”是五常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委托卓感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和建設的市重點項目。該項目以保障五常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五常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民持續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力圖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研發、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構建農業物聯網感知與應用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按照黑龍江省“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的建設任務,五常市率先采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水稻溯源管理平臺”,實現糧食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和信息處理自動化。建立高標準水稻示范田,結合“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以大數據、專家云平臺為應用支撐來實現的。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是農業物聯網設施及軟件平臺,具體包括“六大系統、四大平臺、兩大應用”。六大系統包括農機監測、畜牧環境監測、水利GIS監測、水產監測、病蟲害監測、專家庫監測系統,四大平臺包括農業生產管理平臺、政務資源管理平臺、水稻全程質量溯源管理平臺、電子信息平臺,兩大應用包括平臺手機監測APP和蟲害手機監測APP。
1. 從每畝平均成本投入上看,引入智能農業項目后五常農業種植方面各項投入成本均有下降,其中,種子成本降低10%,農肥藥劑投入降低25%,農機具人工費用成本降低15%。
2. 五常溯源體系的建設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程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追,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促進了“五常大米香天下”的發展。
3. 五常市通過建設和利用智慧農業項目,使五常大米的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提升了20%以上,節約能源高達13%,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的生產總值提高28%左右。有效的降低投入消耗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了農業的增產增收。
4. 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應用,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實現供需數據對接和發布,解決農民勞動力問題,為農民實現收入增加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通過使用勞務服務系統,農民務工時間平均提高33.3天,收入提高近萬元。
5. 在農業技術推廣和指導方案,通過智慧農業平臺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心的工作效率,因五常全境有420萬畝耕地,210.8萬畝水田,但我中心只有40名農技專家,每位專家要負責近10萬畝的農技指導,通過平臺使用提高了我中心服務的效率。
點擊數:7630 錄入時間:2018-07-03 14:03:26【打印此頁】【返回】